
歐美國際市場只有三四家比較知名的醫療影像設備廠家(如GPS),國內僅磁共振廠家就有14個,產品參差不齊,競爭異常激烈。
現在基層醫院裝備了大量國產磁共振等大型醫療設備,但是普遍使用不規范。
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李真林教授表示,很多基層技師,對設備的性能不熟悉。

李真林
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放射科副主任、主任技師
中華醫學會影像技術分會副主任委員
四川省醫學會影像技術專委會主任委員
四川省放射醫學質控中心副主任
此外,有些人拿基層技師用國產磁共振做出的圖像,與三甲醫院技師用高端進口設備做出的圖像作對比。
這些都造成了大家對國產磁共振設備【質量不好】或【圖像不達標】的誤解。
另一方面,市場上國產磁共振設備質量參差不齊,少部分廠家產品的圖像質量不佳,靠惡性競爭生存。這也需要通過相關的質控標準和評價體系來加以區分。

李真林教授會議上發言
這些標準和評價體系,在中國的臨床應用中是缺位的。
此前,他曾多次參與國產醫療影像設備的評估工作。
針對基層醫院放射科,以及國產設備在臨床應用中存在的問題,李真林教授迫切希望影像設備使用規范及評價體系的建立。

6月4日,《磁共振規范化檢查成像多中心臨床研究項目》在獨墅聯盟產基地正式啟動。
這是國內首次發起磁共振規范化成像多中心臨床研究項目。由全國30多位大型醫院影像技術專家共同啟動。

以下是李真林教授對國產磁共振設備的一些看法與建議:
Q:作為影像技術專家,您如何評價國產醫療設備?
李真林:據我了解,目前的國產醫療設備完全能滿足臨床的常規檢查。
隨著國產影像設備廠家的努力,加上國家政策的支持,國產設備終究會從取代進口,到走向世界。

李真林(右)主持會議
我認為,國產醫療設備不應該只是定位在中低端,不能因為高端市場被外企占領了,就只去做中低端市場。高、中、低端的設備都應該要有,做到完全自給自足。
Q:但目前國產磁共振在大型三甲醫院的裝機并不多,您覺得原因何在?
李真林:首先,這肯定有觀念上的原因,國產磁共振與GPS三大家相比,品牌效應還不夠;
其次,也是最重要的一個原因,對于大型三甲醫院(特別是教學醫院)來說,除了日常的臨床需求之外,還要緊跟世界前沿,完成相關科研與教學任務。這對設備的高級功能要求比較高。
作為日常臨床應用來說,大型三甲醫院也會購買國產設備,但現在更多是用于基本疾病檢查或常規體檢。

大型三甲醫院漸漸開始使用國產磁共振
目前,國產醫療設備在高級功能成像方面還有一定差距,需要加強研發能力,多一些原創的專利與核心技術。
Q:您覺得國產醫療設備未來會如何發展?
李真林:對于國產醫療設備來說,發展前景很大,但同時挑戰也很大。
國際市場只有三四家比較知名的醫療影像設備廠家(如GPS)。而國內僅磁共振廠家就有14個,產品質量參差不齊,最終一定會經歷整合,有人先出局,被淘汰。
像互聯網行業,這兩年就經歷了整合淘汰,比如大眾和美團,滴滴與優步等。
就磁共振而言,目前市場競爭已進入白熱化階段,國內市場份額每年不過100億元,但有14家國產磁共振設備廠家參與競爭。所以,最后能被留下來的肯定只有少數。

國產超導磁共振產品
就我了解的情況來看,多數廠家的產品甚至沒有涉及公立醫院市場,有些廠家靠低價競爭,惡性競爭取勝;有些是通過免費贈送占領市場;有些則是抱著撈一桶金的心態……這樣的廠家最有可能被兼并或淘汰。
那么,國產設備最終留下的是誰?最后被淘汰/兼并的又是誰?于廠家而言,他們的文化與發展理念非常重要——除了創新能力,科研能力,以及核心技術,還要有社會責任心。
現階段,國產醫療設備還處于跟跑階段。實現部分取代進口,填補一些市場空缺,并沒有真正超越或比肩高端進口設備。
未來,國產醫療設備的出路在哪里呢?

國產磁共振圖像
我認為,所有的發明或創造,都是由需求推動的。回到醫療器械產品,肯定是臨床需求推動了它的進步和創新。
掃描速度從慢到快;高端序列從無到有,從傳統的磁共振成像技術,到未來的多層磁共振成像技術……
國產醫療設備的技術發展方向,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臨床的需求與應用——真正適合國人自身的需求。
這需要廠家研發團隊或研究機構與大型三甲醫院緊密結合,及時了解臨床需求,在解決臨床問題的同時,提升產品的性能,開發出全新產品。
另外,如今一帶一路政策,也是一個很好的機遇。周邊的非洲、南亞等國家,都有很大的市場需求。這是國產醫療設備邁出國門,走向世界的良好契機。
